△ 塘朗山——深圳的生命方舟(2019.11.3 南兆旭摄)1978年,在那位老人在南海画下一个圈前,从香港观景台眺望的深圳,连绵不绝的山峦清晰可见,其中就有塘朗山脉。△1978年香港明信片:外国游客从香港观景台眺望深圳(南兆旭提供)2018年:红色圈出位置为明信片内的观景台(南兆旭摄)在深圳特区设立规划的时候,横亘在深圳湾北岸的塘朗山脉就是一项必须要考虑的地理元素。塘朗山山高林密,是特区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当年设置“二线关”时,就充分利用了塘朗山的地形优势,“二线关”的巡逻道就沿着塘朗山脉延伸。塘朗山脉以南,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是深圳特区,改革开放最成功的试验田;塘朗山以北,就是原来的“特区外”,产业发展导向以工厂等制造业为主。关内和关外以塘朗山两端的各个关口为界,那时进入关内,需要在老家办理“边防证”才能得以放行。当时有一些人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不惜翻越铁丝网,穿过高山林密的塘朗山,来到特区内寻找就业机会。为了杜绝此类偷渡现象,当时的塘朗山一带大多实行封闭式管理,少有开发和人为干扰,而这无形中给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植物休养生息的空间。所以,塘朗山上的一些别处难得一见的野生物种却保留了下来,如仙湖苏铁、豹猫、刺桫椤、猕猴、土沉香等等。
2010年,经历过长时间的二线关存废之争后,曾经的"二线关"被宣布撤销,并且于2015 年左右所有的关口拆除完毕。
随着深圳发展的步伐,深圳的城市样貌也渐渐由原来狭长的"丝瓜"变成了现在日趋丰满的"哈密瓜"。而塘朗山脉,则由原来的郊区山地、特区边界渐渐变成今日城市中央的山体,山脉周围围绕着福田、南山、宝安、龙华等等区域,附近常住人口达数以百万计。这样的一座山,历史带给了她不凡的命运,她也必将肩负起深圳“中央山脉”的使命。
撤关后,塘朗山中原来的"二线关"石板路被改建成绿道,如今这里,人来人往,到处是早晚前来锻炼和跑步的人们。而曾经的铁丝网,由于失去了维护,早已锈迹斑斑,千疮百孔,但对大自然来说,这倒是一件好事,野生动物又可以自由穿梭于铁丝网两侧,藤蔓重新爬满墙面。
塘朗山中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塘朗山具备深圳市的“绿肺”和生态屏障功能,塘朗山中部、西部的部分山体已开发成市政公园和绿道,是数百万深圳人认识自然,接触自然的就近场所。
△ 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学校组织的生态公益课程
铭基金希望通过系列课堂,对塘朗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历史文化进行走读,对深圳人加深本土自然生态的了解,推动深圳自然教育发展,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