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94岁的大卫·爱登堡刚刚在 Netflix 上推出了最新纪录片《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他以“见证者”的身份,以自己身为博物学家的一生传奇经历,串联起近百年来,他与野生动物的一次次或悲或喜的遇见以及所目睹的地球荒野剧变

 

该片一经播出,立刻赢得媒体和观众的好评。

undefined


01 “爵爷”大卫·爱登堡

大卫·爱登堡是 BBC 的灵魂人物,被称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英国王室为他对自然探索所做的贡献授予“爵士”称号,中国观众爱称他”爵爷”。

 undefined


他毕业于剑桥克莱尔学院,26岁进入英国广播公司BBC工作后,在6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拍摄了无数轰动世界的自然纪录片,包括《七个世界,一个星球》(Seven Worlds, One Planet )、《脉动地球》(Planet earth)、《我们的星球》(Our Planet)与《冰冻星球》(Frozen Planet)等。很多作品在豆瓣的评分接近满分。

undefined


他被公认是有史以来旅行路程最长的人,探索过地球上几乎所有已知的生态环境:从冰天雪地的南极到危险酷热的火山口、从稀氧寒冷的高山峰顶到缤纷神妙的水底世界、从荒芜人烟的撒哈拉沙漠到生机盎然的亚马逊雨林。即便是如今已然90多岁的高龄,他依旧满怀好奇地探索着自然世界,也同样满怀热情地将自然之美,生动而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undefined

爱登堡趴在草坪上,学着犀牛的叫声,与一只先天失明的小犀牛温馨互动


他说:“大自然的奥秘对于我而言,是永远也探索不完的。”从青葱少年到满头白发,从幕后到台前,从黑白画面到4K高清……大卫·爱登堡都在坚持一件事:


始终带着孩童般的好奇心,用精彩幽默的话语解说着大自然,激发着人们心中对于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也启发着更多人来守护大自然


undefined


森林砍伐、全球变暖、环境污染,野生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白发苍苍的爵爷,又一次出现在镜头前,展现的不再是以往那些大自然中惊人的美,而是忧心忡忡地发出警世之言:荒野已经退无可退,人类必须马上行动起来保护大自然,或者说,拯救人类自己。

 undefined

《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预告片

02 

地球在变好,还是变糟糕?


影片的开头,大卫·爱登堡身处在切尔诺贝利核灾事故现场后的一场废弃空房里,向我们讲述这里的故事:曾经欣欣向荣的城镇,如何一夜之间人去楼空成为废墟。更为沉重的是,能够摧毁环境的并不只有这种骇人的核灾事件,更多的是我们没有察觉和重视的衰退。

爵爷说,此生最怀念的,是曾经那个美丽而充满野性的地球。

在那个年代,他们可以一连飞行好几个小时,目之所及都是让人惊叹的自然美景。

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undefined

可是如今呢?

纪录片从黑白变为彩色,拍摄机器让画面越来越高清,科技的发明让拍摄越来容易,可他却说,“很多动物越来越难找了”。

曾经那个野性的地球,不复存在了。

1978年拍摄山地大猩猩时,密林深处只剩下不到300只。

undefined

被称之“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生活着世界上半数以上的物种,可如今,世界上将近一半的雨林已被掏空。60年间,雨林中红毛猩猩的数量锐减了三分之二。

undefined

目光聚集在海洋,同样令人忧虑。

大型渔船进入公海,捕捞世界各地的海产,捞走了大海中90%的大型鱼类

地球上最大的鲸鱼——蓝鲸,仅剩几千只
undefined
undefined

北极夏季的海冰在过去40年内,减少了40%,地球的冰盖越来越少;

undefined

相比较1950年代,野生动物数量大约减少了一半。如今,世界上70%的鸟类是家禽,其中肉鸡占多数。

undefined

人类占哺乳动物的三分之一,另外60%是人类蓄养的肉产动物,比如牛羊,其他动物,从老鼠到鲸鱼,只占4%。
 
一个个数据像法槌般一次次确认人类对大自然造成的伤害。

1937年,全球人口23亿,大气层碳含量280ppm,仅存荒野面积66%。
到了2020,全球人口78亿,大气层碳含量达到415ppm,仅存荒野面积35%。
 undefined

为何这些数据如此骇人?因为,这些数据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我们生活的环境,之所以能如此稳定而繁荣地发展,和周围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生态世界密不可分。

海平面的浮游植物和覆盖全球的广大森林,锁住了碳排放,平衡了大气层;

undefined

平原上鸟兽成群,给了土壤肥料,使得草地肥沃和茂盛;

undefined

沿海数千里的红树林和珊瑚礁,栖息着许多幼鱼,长大后,它们游向大海,成为更多大型鱼类的食物;

undefined

在赤道生长的宽阔森林,捕捉太阳能量,替全球的气流增添湿气和氧气;

undefined

辽阔的极地冰原也至关重要,雪白的冰面反射阳光,为地球降温……

undefined

这是因为这些生物多样性,给地球带来了稳定,因此各种生命可以自由地蓬勃发展。然而人类以为已经可以“主宰”这个地球,肆意破坏自然、捕猎动物、令生物多样性降低,实际上,也是在亲手毁灭自己的家园。

如果人类继续这样傲慢地对待自然,人类的未来将是这样的……

2030亚马逊从雨林变成草原,大量物种灭绝,南极夏季没有冰
2040北极冰层融化,释放大量甲烷,加速全球暖化
2050海洋酸化严重,珊瑚死亡,鱼类大量减少
2080耕种土壤贫瘠,全球粮食供应面临危机,授粉昆虫灭绝
2100全球变暖4摄氏度,大部分土地无法住人,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即将上演……
 undefined

2019年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上,主持人问他,你本来可以快快乐乐地退休,为什么还站在这里为地球呼喊?

他回答:“我也希望可以不用这么辛苦,但若我对问题视而不见,会感到非常内疚。”他不想无视,他希望呼吁大家一起来关注和守卫这颗“既脆弱,又珍贵”的蓝色星球。

undefined

要回复地球平衡,就必须先恢复其生物多样性。所幸,未来并不灰暗,影片的最后,也关注到了人类做出的努力。

比如,荷兰利用新兴农业模式,发展室内种植,提高永续农耕生活力,这样就可以减少土地的利用,退耕还林;

undefined

联合国也有意在各国公海设置完全禁止捕捞区,有限制有限制地捕鱼,做到可持续发展;

undefined

还有改善能源结构,尽量全部使用太阳能、风力、水力等可再生能源;

undefined

我们要清楚的认知,人类和动植物都是地球的居民,我们与地球同呼吸、共命运。
人类应与自然互利共生,而非与其为敌,这不是关于如何拯救地球,而是拯救我们自己。
 undefined

图片来源:网络

undefinedundefined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