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我们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这个主题延续了去年“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的理念,提醒人们,生物多样性仍然是应对若干可持续发展挑战的答案。

 
undefined

今年的5月22日,2021年深圳城市自然挑战赛的颁奖典礼在深圳中心书城南区大台阶举行,这是今年挑战赛的最后一场活动。这场为期10天的城市自然挑战赛,也改变了许多人对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看法。

 
依山傍海的深圳
是座“另类”的一线城市
 
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梁治宇在介绍深圳的时候说,深圳是中国一线城市中的“另类”,因为深圳拥有依山傍海的特殊地理位置。

虽然深圳市的总面积在一线城市中属于比较小的,约为1997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约为927平方千米,实际管理人口有2300万人,是一个高人口密度的城市。但其实深圳的自然环境很好,大鹏湾、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等地都是深圳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同样的,在城市中,也有许多社区花园为市民营造了一个更宜居的生活环境。

undefinedundefined
万科中心屋顶花园,陈勇名供图

然而,城市居民也许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只知道去自然里“玩”,而停留在娱乐层面的“亲近自然”,则很有可能破坏自然,也伤害了自己。
 
让人们重新与自然联结,懂得尊重生命,也是目前深圳市内开展自然教育的目的。截至目前约有30个自然教育中心已在深圳市内成立,这次挑战赛中统计的物种数据反映出的诸多特点,也体现了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undefined
仙八色鸫,图源见水印


从身边的自然开始
关注城市生态

从2021年4月30日到5月9日,17支参赛队伍,268位参赛者共同在深圳市内进行自然观察,在10天的时间里,参赛者们一共提交了17632条有效记录,有效鉴定记录数为16096,鉴定率为91%,期间一共发现了3348个物种。丰富的物种数据反映出许多特点。

undefined

黄猄蚁 ,图源见水印


这次挑战赛上传的记录远超主办方的预想,除了观察记录之外,超过60%的队伍组织了挑战赛活动,有序地开展记录和自然教育活动。从山林到海洋,从社区里的绿地到大自然,参赛者探索了许多不同的场景。


在参赛者中,从小朋友到退休的老人都有,其中有3支学校队伍以及多个亲子家庭组队参与了挑战赛,参与者则以青少年为主。


undefined

颁奖活动现场


在挑战赛中,水域生物的记录远远要少于陆地生物,同时,深圳作为一座沿海城市,在这次挑战赛中仅有一只队伍做了关于海洋生物的记录,海洋数据很少,潮间带等区域的海洋物种认识与科普还需要再进一步发展。
 
undefined
undefined
上图:中线鹦天竺鲷;下图:斯氏伯孔珊瑚,图源见水印

在所有的物种记录中,植物的记录远超其他物种,达到了12089条。记录最多的物种包括了鬼针草、马缨丹等在内,许多都是外来入侵物种,可能对本地的生物环境有一些影响。

记录中有超过85%的植物都是园林植物,并非野生植物。城市居民对于野生和非野生的定义其实也是比较模糊的,甚至有很多参赛者将商场、动物园里所做的记录标记为野生。这些特点也反映了居民对野生动植物的认知和保护意识有待提升。
 
 
城市生物多样性不是目标
而是结果
 
在颁奖典礼中,一位获奖者分享了自己参赛的感受,其实一平方米的草地就能发现十几个物种,而这块草地,平常在我们眼中可能只是一团绿色。

许多城市中的居民可能会认为,在城市中并不存在“生物多样性”,而在颁奖典礼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分享了上海小区中貉的案例。
 

undefined

王放研究员


在上海的小区中,发现了野生的貉,在野外环境中,貉是生活在山林里的独居动物,而到了城市里,它们则成了生活在地下室的群居动物。貉其实是很温和而谨慎的动物,轻易不会靠近人,而在疫情期间,上海小区发生了貉咬人的事件。
 
在调查中,王放团队发现,在这个小区中,有大量的猫粮投放,而生活在那里的貉为了争抢猫粮,开始变得有攻击性,对人的距离也变得模糊,而这也是它们攻击人的主要原因。
 
undefined
来源:微博@王放 _自然测量员

猫粮的投喂改变了貉的生活习性,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的生存能力,而在小区把这些猫粮收起来之后,这些貉也不再聚集争抢,慢慢变回了原来温和、害羞的模样。
 
貉的案例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一面,也揭露出了城市生物多样性工作中的难点。王放说,城市首先是人工环境,城市的存在就是为了人类生活,所以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不能完全按照自然的方式去管理。

undefined

undefined

上图:斑点光翅蜡蝉;下图:山橙,图源见水印


而目前城市野生动物管理工作依然有许多改进空间。首先城市中的野生动物管理缺乏统计数据,只有当数据监测网络建立起来,城市的野生动物管理才能有据可循。
 
此外,许多现存的法律法规并不适用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管理,各个城市也有各自不同的管理条例。王放也希望像上海、深圳这些城市可以统一步调,打造城市野生动物保护的示范,以此推动其他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发展。
 
undefined
变色树蜥,图源见水印

目前城市生物多样性也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光污染、噪音污染等,这已经造成许多问题的出现,诸如“鸟撞”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一路径。
 
王放说,当人们在建设宜居城市的时候,本能地会考虑到湿地、河流、森林、灌丛和草地,会希望城市有更好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生物多样性变丰富几乎是必然结果。“城市生物多样性并不是一个人为设置的目标,它其实是一个结果。”

undefined
undefined
左图:斑腿泛树蛙;右图:白唇竹叶,图源见水印


其实城市可以成为生物多样性非常重要的维护环境。很多人以为生物多样性是城市的点缀,但其实城市也是维持的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这些地区都在西伯利亚到澳大利亚西这条鸟类迁徙通道上,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中间如果有哪个地区的环境被严重破坏,都会影响到整条鸟类迁徙通道的生态。
 

undefined

undefined

上图:大白鹭;下图:铁嘴沙鸻,图源见水印


城市也可以是生物多样性探索的试验场和自然保护的起点有一些动物其实是在城市周围野生放养成功的,例如在上海的滨江森林公园放养獐,那里就是一个城市公园,也因为是在城市环境中,科研人员可以随时利用检测设备做好监测与追踪等工作,而未来这些实验点也可能从城市扩散到荒野,城市也会成为自然保护的一个起点。
 

重新找回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居民们和自然的关系也在渐渐疏远,但就如许多参与者的感受一样,自然观察打开了人们的感官,让大家更多地去注意到生活中的小美好。
 

undefined

颁奖现场


在颁奖典礼的最后,深圳历史自然研究者南兆旭也分享了自然观察可以带给人们的几个实惠。
 
第一个实惠就是健康体魄。要观察自然,就要走出室内,到户外去活动,去晒太阳,去流汗,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身体。而观察自然的时候,不仅要用眼睛看,也会用耳朵听,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触摸,这些都会打开人们的感官,也丰富了生命体验。而知道了更多的知识,也可以传授给身边的人,也自然会得到他人的崇拜,这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undefined
赤腹松鼠,图源见水印

对于不只想在自然中玩乐,而想想积极参与自然观察的民众,梁治宇也分享了三条与自然相处的小建议。
 
放下手机,多抬头,多动手,多思考。在日常生活的很多场景中,都有植物、昆虫甚至是动物的存在,不要总是低头盯着手机,也适当放下手机,好好看一看身边的环境。
 
保持好奇,多查资料,多问伙伴。现在市场上有很多不错的生物图鉴,去自然观察的时候,不妨带上一本图鉴,边发现边学习。
 
准备工具,做好功课,注意安全。现在很多人放弃去公园甚至是野外的原因是因为蚊虫多,但其实可以通过穿长袖长裤、喷防蚊药水等措施解决。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不要贸然登山,要提前做好准备。
 
undefined
undefined
上图:蝉;下图:龙眼鸡,图源见水印

与此同时,也要记得保护生态环境。去海边的时候,尽量选择使用物理防晒,减少防晒霜的使用。在和野生动物互动的时候,为了自己和动物的安全,要做到不随意喂食。
 
生物多样性并不只存在于野外,人们在城市里也完全可以观察到不同生物的和谐相处,也正像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一样,我们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为生物多样性贡献自己的行动。

undefined



为鼓励公众重新认识身边的生物,去发现、探索、热爱和保护自然,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爱栖自然保护行动者公益基金、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和蓝蹼生态发起了"2021年深圳城市自然挑战赛",同步参与City Nature Challenge这一全球赛事。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