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苏拉”吹倒的树,以另一种形式回归山野
2023-09-26
2023年9月2日,台风“苏拉”以强台风级在深圳周边区域登陆,受“苏拉”影响,深圳全市倒伏树木3330株。(点击了解更多→“苏拉”吹倒深圳树木3330棵!全市转移超30万人正安全有序送回)
在过往,倒木会被清运到深圳市树枝粉碎场进行粉碎。粉碎后的树枝、树叶被拉到发电厂,树干则被拉到惠州、东莞等地的造纸厂。(点击了解更多→台风过后,超3万吨树木残枝去了哪里?)
▲倒木清理现场
一树倒,万物生
倒木只有被粉碎的命运吗?
一鲸落,万物生。这是世界上最温柔、最慷慨的死亡。鲸的躯体归于海,反哺海,成为深海海底的绿洲,养育着无数生物。植物界也有自己的“鲸落”——倒木。
▲倒木长出蘑菇
一树倒,万物生。树木倒下后,释放新空间,小树因此吸收到更多阳光。倒下的树会吸引甲虫、白蚊、马陆、蚯蚓和蟑螂等动物,还有无数的真菌和细菌。它们会将倒木重新分解,将能量重新送回空气、土壤与水中,开始新的循环。
山林中的倒木留在原地,成为无数生物的起点,生命在最后一刻获得新生。
▲林中倒木
那绿化带的倒木呢?它能否找到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它可以成为深圳远足郊野径的一部分,回归山野,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倒下的树,有了新归宿
台风“苏拉”过后,在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南山、坪山、福田各区城管局的统筹管理下,深圳远足郊野径工作团队第一时间前往清运现场,赶在倒木被集中粉碎之前,开展了利用台风“苏拉”造成的倒伏树木的工作。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为“苏拉”倒木提供了存放场所。
▲点击播放视频
对台风“苏拉”造成的倒伏树木进行循环利用,使之成为远足郊野径建设当中的步道材料,可以践行深圳市远足郊野径建设过程中的可持续理念。
倒伏树木可用于冲蚀沟、木阶梯、木桥、木桩路、护坡、排水渠,还可用于主要出入口打造、解说挂牌、休憩设施等。
▲木阶梯
在各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回收小组顺利从各处倒木回收点收集倒木,目前已现场收集倒木超过10吨。在各个公园、山上,通过就地利用现场倒木,建成约460级台阶,完成超过500米的木制护坡,完成约10处小型木秋千等。
▲深圳远足郊野径工作团队从回收点搬运倒木
从现场可以看到,很多倒木被连根拔起,它们的表皮健康无腐坏,胸径大。这些树长这么大不容易。光是一截木材的重量就能达到220斤,需要几个人合力才能抬起。
还好我们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方式,让这些倒下的树继续陪在我们身边。
▲回收的倒木存放于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最粗的倒木胸径可以达到65公分,这样的木材能直接做成凳子,放在步道的休憩点供游人休息。胸径12-15公分的倒木可以用作木阶梯,方便游人行走,对膝盖友好,对生态友好。
▲倒木胸径最粗达到65公分
接下来,部分自然步道上也会设置一系列台风“苏拉”与倒木的解说牌,纪念在台风中倒下的树,讲述倒木新生的故事。
▲往日台风倒木木桥解说牌
▲往日台风倒木木桥
目前,这些倒木有了新的归宿,被运往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存放,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以新面貌出现在深圳市远足郊野径上。
如果你刚好路过它们,请驻足片刻,看看生命如何脆弱又如何坚韧。
倒下的树,成为脚下路
深圳市远足郊野径的手作步道,使用木头的常见工法有:木阶梯、木桥、木桩路、横木护坡、横向U型沟等。这些将是台风“苏拉”倒木要扮演的新角色。
目前,银湖山上被“苏拉”吹倒的树木已被运用到手作步道中。
▲深圳远足郊野径工作团队切割山中倒木
▲银湖山木阶梯修建
▲银湖山休憩点搭建
休憩点处设置休息凳和秋千,丰富游玩体验。摇晃秋千,静听山风,看枝叶之间漏下的斑驳光影,亦是行山一大乐事。
▲银湖山上的秋千
木阶梯
木阶梯的修建方式要考虑坡面的角度和路面的宽度,挑选中等粗细、形状比较规则的圆木作为阶梯。在木阶梯的两侧打入木楔,防止木条滑动。每一级台阶修好后,都要对台阶的路面进行压实,增加步道的耐用性。
木桥
木桥的材料往往灵活多变,可以是较粗的树干拼成的双木小桥,也可以是用许多较细的树枝拼接成的小木桥。
木桩路
木桩路是选择较粗的倒木,将其锯成高度大致相同的木桩,再竖直安放在路面上,再用锤子打实。
横木护坡
在有一定倾斜度的斜坡上,步道的下边坡容易发生水土流失,让路面丧失稳定性。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横木护坡的工法来保持步道的稳定性。横木放置在步道下边坡的边缘位置,安放的时候要尽量切近地面,减少横木和地面之间的缝隙。横木外侧还要垂直打入一些楔子,以保持横木的稳定。
横向U型沟
横向U型沟一般是布设在步道上低洼且容易积水的地方。将两根横木安放在路面上,与路面垂直,将碎石铺设在低洼处,路面略微向外倾斜。在出水的下坡位铺设碎石,作为消能设施,减缓水流对坡面的冲刷。
“苏拉”带来的倒木还会如何使用呢?
后续还有一系列的志愿者活动,深圳市铭基金公益基金会将组织市民朋友使用“苏拉”倒木共建手作步道,“手”护山野,亲手修一段脚下的路,让山野变成我们期待的样子。
往期铭基金组织志愿者
使用倒木共建手作步道活动
另外,各式各样的倒木还可以运用到自然教育课程当中。大家可以关注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的相关活动。
图1手作步道的原住民自然观察活动
图2铭基金周边:手作步道上的小豹猫
倒下的树,成了脚下的路,继续见证生命的流转。
当我们走在这样的路上,看见倒木新生,或许就能看见宇宙和地球的存在光谱里人类的细微渺小。
如果我们的生命中,都有几棵意义非凡的树,几条真心喜爱的步道,那么我们将更懂得爱屋及乌地守护山林,从而与脚下的这片土地建立更深厚的连结。
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
是全深圳多年持续开展
手作步道共建课程的自然教育中心
铭基金一直在努力践行保护生态,倡导“在地关怀”,结合城市中央山脉﹣塘朗山的山、水、林、泉和本土动植物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主题,研发“方舟课堂”、“自然美学”、“手作步道”、“城市自然唤醒”等系列自然教育课程,带领市民认知塘朗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唤起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的“手”护塘朗山活动被评为深圳自然教育优秀活动样板。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
六五环境日|一起手作步道 与自然共融共生
深圳自然教育优秀活动样板(十四)|“手”护塘朗山
关于我们
深圳市铭基金公益基金会(MingPublicWelfareFoundation)于2017年9月7日成立,由深圳市盈投置地有限公司、深圳安吉尔饮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400万元人民币设立。铭基金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要关注教育帮扶、自然教育、灾害救援等领域,在中国基金会透明指数排行榜上以100分满分全国第一(并列),两度获鹏城慈善奖,是深圳市5A级社会组织。
方舟计划
由铭基金资助开展的方舟计划,从探讨、研究、发展塘朗山这个位于城市中央地带的样本出发,为企业、政府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提供高专业度、强实践性的价值,同时增进市民对于自然及生态的认知。目前,铭基金已完成勘探塘朗山工作,记录塘朗山各类物种超过2000种,完成塘朗山生态地图绘制及《塘朗山方舟自然研习径》一书;《深圳自然笔记——塘朗山里的设计师》纪录片已于2019年5月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播出,荣获2018拉萨国际绿色电影周“优秀自然环境纪录片”荣誉。
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学校
2019年9月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成立,2020年6月塘朗山郊野公园自然学校创立,并成功入选国家自然学校能力建设试点单位。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学校以“在地关怀”为理念,结合城市中央山脉﹣塘朗山的山、水、林、泉和本土动植物形成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主题,研发“方舟课堂”、“自然美学”、“手作步道”、“城市自然唤醒”等系列自然教育课程,以户外教学、线上生态讲堂等教学形式开展不同系列主题内容,带领人们认知塘朗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唤起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育帮扶、净水及灾害救援领域
铭基金在青海资助600名学生,助力学业及健康成长。
铭基金联合安吉尔集团在深圳湾捐助全线直饮水机,保障市民饮水安全同时减塑,让市民在公园实现饮水自由。
面对新冠疫情和水灾,铭基金携手安吉尔集团、天津医药集团、乐百氏公司向全国捐赠抗毒抑菌饮水设备、饮用水、抗疫药物等物资价值超两千万元,及时回应多方需求。